清明節丨四月清明,春回大地
文章出處: 責任編輯: 發布時間:2022/4/5 18:15:28 分享:
關于清明節
清明節,又稱踏青節、行清節、三月節、祭祖節,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。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,既是自然節氣點,也是傳統節日。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,掃墓祭祀、緬懷祖先,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,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、喚醒家族共同記憶,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。
清明節習俗
01 踏青
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。踏青古時叫探春、尋春等,即為春日郊游,也稱“踏春”。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游玩。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,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,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,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后世影響深遠。
02 植樹
清明前后,春陽照臨,春雨飛灑,種植樹苗成活率高,成長快。因此,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,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“植樹節”。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。清明節植樹的習俗,據說發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。
各地習俗
01 江蘇各地清明節習俗不盡相同,泰州人于清明節舉行劃船比賽,稱為“撐會船”。鎮江人以柳葉七片泡茶,據說喝了可以明目。丹徒縣圌山附近的鄉民,還保留了寒“望綿”﹝綿山﹞的舊俗。 02 安徽不同地區清明節的習俗也不一樣,貴池縣清明節,婦女制米繭以祭蠶姑,祈禱蠶桑有好收成;涇縣稱清明為插柳節;壽春清明,家家插柳,并懸紙錢于墓樹,稱為贐野鬼;合肥家家戶戶則習慣在門頭上方懸柳枝、往墳地祭祀已故的先祖和至郊鄉踏青游春。清明節的習俗除了祭祖、掃墓外,還有踏青、蕩秋千、蹴鞠、打馬球、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。 03 招遠、即墨、臨朐、臨清等地在清明掃墓時,要在墳上加新土。據清明上河圖說這是為祖先修屋,避免夏天漏雨。威海、棲霞、黃縣等地全族公祭祖墳后,一起吃祭后的饅頭及菜肴,稱為“房食”或“祊社”。魯北地區還保留了南北朝時“斗雞子”的習俗。濱縣的兒童,在這天以煮熱的雞蛋互頂,誰的雞蛋先破,誰就是輸。